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柳华芳的blog

佛曰:柳华芳是个好和尚

归档 - 05月, 2011

中国网络泡沫化危机

文/柳华芳

最近,几支刚在美国上市不久的企业股价跌破发行价,引来了美国人对中国概念股的质疑,加上最近中国网络企业上市公司较多,更增加了美国人的恐惧心 理。而部分中国企业存在投机资本操作的行为,一旦被揭穿,可能连累整个中国概念股企业,事实上,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亏损的状态下上市,一年内交不出合格 财务报表,股价必然快速下跌,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没有去领先全球互联网概念的创新和底蕴。

网络泡沫化来自何方?

如果只是行业内几个大佬或专家喊泡沫,也许会被认为是商业利益炒作,而当大多数从业者都感到泡沫时候,说明泡沫不仅仅存在,而且很大。互联网经济作 为虚拟经济,适度的泡沫是其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然而,目前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已经是抢着投钱、生怕投不出的样子,投资公司的数量好像一夜之间多了许多。

最近三年,也许大家都能够感觉到似乎市场上闲钱很多,天使投资、PE公司非常活跃,一个稍微像样的行业前三都会被投资,像电商这样的行业前100都 会被投资,这些投资大多数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主要来自几个知名的海外投资机构,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地产、政府、境外资本、著名企业家、煤老板?

中国网络泡沫化越来越像房地产

房地产过去十年的爆炸式发展,让中国一下子产生了大量的富豪,现在这部分人已经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成为炒房和民间小规模投资的重要一部分,同时,温 州炒房团之类的财团也对拉高房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互联网投资领域,一个个投资机构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他们也要像炒房团一样抢占投资很多比较优秀的互 联网企业,并且形成自己的矩阵和集团军,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投资机构也影响着国内互联网企业融资的价格标准,他们会推高创业企业的估值。

如果说房产领域的财团和民企要面对一些巨型国企的话,这些投资机构同样也要面对腾讯、百度、阿里、新浪等巨头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互联网领域有更 强的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投资公司所投资的较创新型公司往往成为巨头们的战略试验品。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和房地产市场一样,需要充分合理的市场竞争和反垄 断机制,如若不然,创新将永远是得不到保护和尊重,资本将带领大家走向毁灭。

谁是泡沫?

这是个敏感话题,说谁是泡沫,谁可能来骂我,故点到为止吧。

第一:C2C泡沫。我这里是说copy to china泡沫,尽管这样的模式比较容易让投资人动容,但看看国内互联网企业成功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照搬美国模式的,localize的能力才应该是投资人真正应该关注的。

第二:平台泡沫。无论是电商还是社交网络,大家都热衷于做平台了,而事实上平台之争基本上零和游戏。

第三:社交化泡沫。当新浪围脖上出现几个僵尸粉丝组织,却没有被有效打压时,社交化泡沫就暴露无遗了,这基本决定了未来社交化营销的泡沫化,同时,到处泛滥的社交化XXX,也将在盈利困境中销声匿迹。

第四:B2C泡沫。目前B2C领域的投资已经造成了社会总体的资源浪费,在总体上有太大的重复性投资,这决定了一大批企业虽然拿到巨额投资,但只会充当给他人培养用户的角色。

我个人认为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1、文化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

2、食品特供领域

3、法律领域

4、环保与新能源

星期一, 05月 30th, 2011 未分类 1条评论

互联网创业者常见十大病态

文/柳华芳

深夜了,不想多说,自己参与几次创业经历深刻而细致,把自己的一些所感留给大家思考下。

创业团队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团队很容易犯一些形而上的错误,有时候甚至是病态的,很多创业团队在病态中违背常识而崩溃。

1、不知道用户是谁,在哪里。

这是一个产品的起点,但很多创业团队只是粗糙地、理所当然地认为用户群是什么,而没有去做一些调研和模型分析,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成了孤芳自赏的玩物。

2、抛弃自己的大脑。

创业者很多时候会产生孤独和无助,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去拿来一些牛人或成名企业老板的只言片语当作战略,这事实上是逃避困难,就算成功者的言论是箴言,也要有一些限定条件。

3、盲目地强要执行力。

执行力三个字涵义是比较丰富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执行力标准差异巨大,在没有去认真负责地分析执行力参数时,盲目去强迫团队进行法西斯式的执行,最后结果会是被抱怨和鄙视包围。

4、暴饮暴食

当一个人郁闷或压力大的时候,容易暴饮暴食来发泄和解脱,很多创业公司也有这种行为,当核心业务遇到大的困难时,就去想了一堆别的产品,妄图获得上帝的保佑,而最后就是黑瞎子掰玉米。

5、吹牛成瘾

一些创业公司刚开张没几天,就通过媒体高调吹嘘自己的订单多么猛,结果按照广告价格合算一下,比他拿的投资还多,牛在天上飞,不是什么好事情。

6、把风投当傻子

部分公司喜欢暗中捣鼓账本,把不属于自己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这些人这种公司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7、看了几份不入流的数据,就以为自己是专家

数据也会骗人,数据是人导出来的,是人设计的模型,不能没有数据,但也不能只看数据,而忽视过程。

8、急于求成

快公司、轻公司其实很少,我们所看到的几个著名快公司像凡客、37signal,他们的founder资历和背景都很了不得,他们不是普通的创业者,模仿他们的成本极高。

9、只看热点

热点不光我们关注,大公司有更牛的人才,他们早就盯上了。

10、我认识XXX

认识XXX,不等于我们就和他们一样牛逼了,所谓的人脉只有当我们发展到一定水准才用的上,不要被这些虚幻的东西蒙住自己的双眼。

星期一, 05月 23rd, 2011 方言 没有评论

Q+开放,我们准备好了吗?

文/柳华芳

16日中午前后,腾讯宣布了QQ客户端的开放,并推出app store模式的Q+开放平台,腾讯QQ通过客户端上的应用按钮开启Q+,形成一个社区型OS体系,这跟我之前讨论的social engine体系是一致的,social panel形态在腾讯这里被初步实现。

据说应用已达6000多个,具备了一个很大的应用市场规模,这说明大家都希望在QQ开放平台上有所为。与此同时,笔者也开始注意到另一个问题,这么多应用,Q+该如何与应用开发者分钱呢?

开放产业链,QQ是电池,Q+是太阳能面板

腾 讯开放平台出来的比其他巨头要晚一些,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一宣布开放,短时间内腾讯内部产品如微博、财付通、QQ登录、webqq、拍拍网等一下子全 推出开放平台,好像在宣示“你们都说企鹅不开放,这下俺们全部开放给大伙瞧瞧”。马化腾说“开放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腾讯的开放战略已经让 其成为国内互联网开发者和企业最关注的开放平台,而各种产品的形态则分布于开放产业链的不同梯度。

Q+中的webqq3.0是一个优秀的webos ,并且借鉴了linux系统的工作区模式,Q+则把IM进行了开放延展,终于走出了右下角,变成一个整的桌面。Q+的必要性在于把腾讯的开放战略从基于 im的开放,变成了基于一个桌面的开放,给了开放者更大的发挥空间,与此同时,也必然引来部分创业者关于压缩他们空间的质疑和挑战。

马化腾说“让天下没有埋没的才能”

Q+凝聚了大量应用,如果用媒体化语言表达,就是凝聚了足够丰富的内容,马化腾兑现了开放产业链的承诺,现在看看后半句是否能实现了,实现开放更多 的是技 术能力,而让开发者们的才能不被埋没则是一个艰难的战略构架、财务构架、运营构架了。因为如果Q+生态链上的开发者都变成了穷光蛋,那即使应用好看,那 么,按照中国现行的主流金钱价值观,他们依旧还是没才能的人,因为他们没赚到钱。

Q+,如何赚钱?

腾讯系统目前主要盈利靠网游、增值服务、门户广告三大块,Q+要赚钱则要一些不同,国内网游目前主要还是MMORPG模式,不过现在赛尔号、洛克王 国等 web版游戏也开始流行,所以,笔者认为Q+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应用推荐分成、web游戏、增值服务、电子商务三大块。apple的app store成功,原因之一是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而且用户群有很强的支付能力和体验欲望,Q+的赚钱想通过应用收费是不太可能,而一个QQ用户每月的 支出是有限度的,这就是难点所在。

Q+,如何分钱?开发者如何赚钱?

Q+分钱可以通过他的app store系统来进行分账,但由于其应用种类多,其支付模式的设计将是一个课题,目前是否能出现让QQ用户去付费的应用还是个问号,这带来了应用开发者开 发方向的问题,目前网民结构肯定是偏游戏的更容易赚钱,但是Q+的用户群和QQ的全网用户群的用户行为可能不同,这个需要后期腾讯数据来支撑和提供。

笔者胡思乱想了一些赚钱门路-简称“Q+开发者盈利宝典”

1、实用工具打包。一个工具让网民付费,网民会舍不得,如果一个工具包进行微支付,那就容易的多。

2、给公司客户开发Q+应用。这个就是技术开发和服务费啦。

3、自己开发运营一段时间卖掉。一个产品可能在开发者手里不值钱,但到一些公司手里可能很有价值。

4、进行开发者服务。比如Q+课堂之类。

5、进行女性类应用开发。

6、Q+皮肤类。

7、创新奖金。有很好的创新,直接跟腾讯要钱。-。-

8、应用使用量大时找天使投资。

9、扫大街赚钱。当Q+应用过多,用户使用迷茫时,你出来应用,帮助他们清扫。

10、借应用推广官方微博,借微博进行营销。 (作者:柳华芳)

星期二, 05月 17th, 2011 互联网事件 2条评论

华为海外起诉中兴事件,政府不插手是巨大进步

文/柳华芳

在中国经济领域,政府过去很多时候信奉凯恩斯主义,比较重视政府的干预和指导,这在我国20世纪最后十年和21世纪初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发现从 中央到地方开始转变思维,现在国家把结构性调整和市场自由发展放入了五年计划,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迎来一个由市场规则引导的更自由、更有活力和机会的历史 性机遇。

两种选择:情感or理性

最近这些天里,华为在欧洲起诉中兴事件引起了通信业乃至IT界、法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众多观点中比较集中为”论兄弟感情,找政府调解“、“按国际市场法则 办事,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这两种诉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兄弟论“考虑地更多是同为中国通信业世界级领导企业,又同在深圳特区,如果找政府出 面调解此事,可话干戈为玉帛,也不可不被外国人看笑话;”理性派“则主要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去处理,用WTO法规来处理,知识产权专利竞争早就已经是国际 大公司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了。

政府态度:不方便插手

深圳商报记者米鹏民电话采访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陈桂育,他指出企业间的纠纷是很正常的,既然已提起诉讼,相信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好,政府部门不便插手,但会密切跟踪和了解事件进展。

政府方面”相信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好,政府部门不便插手“的态度让笔者很欣慰,欣慰的是政府没有和过去处理此类事件那样充当和事佬,而是作壁上观,让双 方企业去各自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政府的不干预表态,笔者比较赞赏,也许大多数已经养成”被“习惯,一下子还转不过弯来,不过,我相信过一段时间后绝大多 数网民会赞同政府的这种做法,让市场来去规范和指导企业竞争和创新进步,而不再是行政干预。

专利竞争:应该还是不应该?

华为在欧洲起诉中兴后,中兴也迅速发表声明回应,笔者围观过程发现中兴声明中的一句”专利竞争不应该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笔者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专利在外表上只是一个授权,但专利背后付出巨大的研发成本,要不然各大企业也没有必要把申请专利看的如此重要,专利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企业市场竞争中取得领 先地位的一个壁垒,很多时候专利会决定一个公司是穷的破产还是富的流油。

华为中兴相比微软更注重通信设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通信设备不像几十年前那样低技术含量,现代通信设备本身也蕴藏着很多软件和嵌入式专利,这些专利是需要企业花巨资研发得来的,当然,这些华为中兴都明白,只是一些大众网民还没有意识到。

笔者观点:理性面对专利竞争,不逃避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软件业发达还是不发达?真正做过软件业的朋友肯定对盗版问题痛心疾首,盗版让国内软件企业(尤其是中小软件企业)没有足够生存空间,在生存困境下,中 国软件业就无法有精力去创新。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在欧美市场就是卖软件发财的,同时他们在中国市场故意放任盗版,以至于中国本土没有一个像样 的操作系统开发工程和团队,从而实现了垄断,但是垄断之后是什么,显然是利用专利所有权来赚大钱。

华为是一个IT界的奇迹,原因不是他每年的利润或销售额,而是他们没有像几乎整个国内IT界企业那样靠山寨和抄袭起家,而是靠技术创新赢得了世界市场的认 可,华为在这个层面是领先国内IT界的,他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商。而中兴虽比华为相对弱一些,但同样也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且也获得了市场认可,中 兴目前是世界第五大电信设备商。所以,华为中兴的专利纠纷是一项伟大的纠纷,是两个世界级中国公司的高层次叫板,这种叫板总体来说是一件良性的竞争,也会 是整个中国科技界学习思考的经典案例。

理性面对专利竞争,因为微软、高通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巨头早已经用行动高速我们:专利竞争早已经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不逃避知识产权问 题,因为不逃避才能解决问题,问题也不会因为逃避和拖延而消息,广大中国高科技企业只有在不屑于逃避知识产权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拥有真正自己的核心知识 产权和专利,只有不逃避,中国制造才能进化到中国创造!

星期二, 05月 3rd, 2011 未分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