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柳华芳的blog

佛曰:柳华芳是个好和尚

归档 - 05月, 2014

运营商高管遭挖角 传统企业难挡互联网大潮

文/柳华芳

中国联通周友盟加盟了爱施德、中国移动北分公司宋宏生去了巴士在线、而原中国电信监管事务部闫小 波也已成为京东通信总经理……近段时间以来,从传统运营商跳到虚拟运营商的高管不在少数。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八家虚拟运营商企业迎来传统运营企业的高管担任业务负责人,这些传统运营商高管为何集体跳槽?这将给行业或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

当前,通信行业最火的话题是各大虚拟运营商纷纷开始放号,京东通信、苏宁互联、阿里通信纷纷发布了业务品牌,宣布170号段开启预约。如火如荼的虚拟运营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而对于操盘转售运营这一新生业务,似乎还没有比传统运营商的高管更适合的专业人才。因此传统运营商的高管被挖角、跳槽到虚拟运营商是情理之中。

此外,传统电信企业既是“温室”又是“监牢”,既有央企的光环与良好的福利,又有着政策和观念的禁锢,业务模式趋于僵化,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受到了局限;虚拟运营商又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和互联网的先天优势 “激情澎湃”地赶了上来。产业的动态引发人才的流动这些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促使传统企业高管选择了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虚拟运营企业。

众所周知,传统企业的中高管们对通信产品及服务更为熟悉,而其在互联网企业的大背景下,又不得不将通信与互联网相连,这便为传统通信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和空间。如目前市场上京东通信、阿里通信等这几家虚拟运营商,都背靠互联网电商巨头,有着完整的生态系统、用户体验驱动的企业文化。

在这一背景下,京东通信推出了免费通信计划,消费者在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就可以获赠话费和流量,这是要通信产品变成生活的附属品,不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的东西。此外,阿里通信推出的亲心品牌也没有绑定套餐之类的限制,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太多细节,但是有京东通信在这摆着,相信阿里通信也不会太差。

与此同时,中高层们的流动和虚拟运营商的创新举措也促使了传统运营商对自身经营的思考。为了巩固现有用户的稳定性,三大运营商也迫于压力不约而同地降低了资费标准,如移动降低4G资费、联通推出自有搭配产品等。从传统运营商异动出来的高管为虚拟运营商创造了互联网化的通信产品,也促使了传统运营商放下身段,还利于民。这是一条良性发展的生态链,最终受益的还是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通信产品的广大消费者。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运营商中高层涌向虚拟运营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一定阶段是大有裨益的。随着虚拟运营商不断开放和发展,必将带来通信行业的互联网革命。而虚拟运营商则可利用自己的先进服务模式和平台优势,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运营商要么变要么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通信革命,更是一场电商革命、互联网革命。

星期四, 05月 22nd, 2014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真幸福和假高潮并存,谁是移动创业风口的那头猪

huangyan

文/柳华芳

一年一度的创业者大会落幕,围绕创业的话题还在余音绕梁,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们不远千里来京相聚,获取移动互联时代的创业经验和思维启迪。与以往的创业大会不同,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主题都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无论是汤道生等腾讯高官们的演讲,还是胡延平的移动互联报告,都充满着诱惑和机遇。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见了几波创业者,诊断了很多项目,发现靠谱率并不是很高,相对靠谱的项目往往来自二次创业者和互联网多年从业者,即便如此,这些项目里也时常出现致命的硬伤。虽然腾讯在场景开放、代码开放、能力开放、流量开放等多方面提供了开放机遇和成长便利,但是,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项目更靠谱,并能够让项目的成长曲线变陡峭,并获取用户的喜欢,投资者也会越敢兴趣,就像YC的创始人Paul Graham说的“我一次都没有见过,一个创业团队会因为努力去令第一批用户愉悦,而遭到失败”。

移动创业者的近亲繁殖和剑走偏锋

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做大做强的创业者并非普通的草根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往往来自阿里、腾讯等大公司的中高层,这批人的特点是财务多数已经相对自由、人脉丰富、经验丰富、融资能力强。他们做的项目更敢于投入,也更加迅猛地走概念路线和硅谷路线,即便是抄袭最新的美国模式,他们的抄袭速度也快于草根创业团队,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拿到足够多的投资。

对于草根创业者而言,移动互联网创业并不容易,在选择项目方面就需要煞费苦心,有限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不足以支撑盈利链条太长的项目,什么O2O之类的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更多的是营销和销售层面的渠道创业,而非技术类创业。我刚刚帮一位创业者搭桥了投资人,谈的不错,但前提是,这位创业者项目已经有累积300万APP下载量,草根创业者在没有成功的大公司经历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展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超能力。

我几乎可以确定地说,移动互联时代的创业环境已经像pc时代创业环境一样,开始步入了近亲繁殖和剑走偏锋两条极端路线,巨头们也在疯狂地寻找新的项目切入点,移动创业虽然看起来很长尾很美好,但是中国互联网的环境决定了可能最后能够胜利的是看起来很苦逼的项目。如果你项目太轻,抄起来容易,如果太重,运营能力和融资能力变得极端重要,我们都想做站在风口的猪,但也要确保不被风吹散架。

创业者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幸福的前提

移动创业大潮虽好,但是创业大军可谓庞大,各种背景、各种能力、各种资源、各种肤色、各种国别的创业者都在大潮之中,虽然在创业者个体竞争方面似乎有很多不公平和不对等,但是创业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要么生,要么死。创业者不能像过去那样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尤其不能忽视用户的体验和容忍度,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做事儿,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因为在你不知道的某一个角落里,还有一个更聪明更努力的家伙可能在做同样的事情。

无论是融资能力、技术能力、运营能力、推广能力、产品能力,都可以成为创业团队的早期核心竞争力,创业者项目可以凭借某一核心竞争力在早期获得立锥之地,并开启天使投资、A轮投资之路。拿我接触的某某游戏项目为例,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其运营能力,他们的产品体验被不止一个投资人吐槽,但是投资人又都惊叹他们能够留住这么多用户,他们用运营能力和运营细节提高了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并产生了大量的口碑传播效应,目前此次融资成功概率超过90%。

打造创业团队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痛苦的事情,可能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是什么都做不到极致,这是初期团队经常遇到的问题,于是,我们需要一个理念:创业科学。在西瓜世界官网左侧,有精益创业、rework、互联网沉思录等一系列创业相关的方法论,这些方法可以让创业者用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创业,让创业变得可管理、可预期、可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炼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检验核心竞争力是否与项目匹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出好项目,做出自己喜欢的项目,幸福来自于选择。

腾讯大平台带来加速度,精益创业将会大爆发

康盛被腾讯收购,创业者大会呈现了更多的企鹅风味,企鹅今年带来了“全面开放,连接一切”的理念,一方面为高大上的智能设备、手游创业高潮带来了growth hacker的能力支撑,一方面用广点通为移动创业者带来盈利变现方式,另一方面用微社区为不懂技术擅长运营的自媒体和站长们带来新的创业机会选择和脑力激荡。在汤道生、胡延平、罗振宇等各位大侠的演讲之后,我认为“精益创业”更适合今天创业大会的描绘出来的创业场景。

腾讯云、应用宝、广点通构成的三驾马车形成创业者startup的加速度,创业者需要做的是利用精益创业的理念来快速推出自己的MVP产品,然后接入腾讯的平台进行孵化和加速度,走狗屎运的话还会被腾讯投资。精益创业是一套创业科学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快速迭代就可以代表精益创业的思想,创业者需要在路上进行试验试验再试验,不断地抽丝剥茧,直达核心,让项目能够走上加速度之路往往需要在构架上可繁殖、在运营上可复制、在推广上可参与化,在微循环完成后可借助应用宝进行app推广,通过广点通进行盈利变现。

我想罗振宇在台上讲的那段逻辑思维也就是在讲精益创业,只是他的口才出众能让现场更加热烈,让人印象更深刻,而创业者则要抓住核心。如果创业者不能做到精益创业,可能腾讯的平台资源对你一点儿用都没有,即便你是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开放小型手游、经营小型自媒体、经营特色微社区等微创业模式进行精益创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团队管理一样重要。

虽然行业里有智能设备、O2O、手游等很多热门领域,但是,我认为创业者需要选择自己能够startup的领域,而不是一股脑地往热门领域钻,在点上突破比在线上、面上突破更容易一些。创业创新的机会是永远存在的,是永远不匮乏的,我们不需要担忧或遗憾无法抓住某个大机会,而真正需要的是运用精益创业的思想去抓住一些小机会,小而美之后才能绽放,不需要去做下一个马化腾,只需要做一个真实的、当下的自己。

geming

星期三, 05月 14th, 2014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国产linux操作系统偏见论:没有腾讯,玩不转

文/柳华芳

近期,央视又开始配合工信部鼓吹国产操作系统了,虽然工信部整天搞备案烦死人,但国产操作系统也许是真的需要的,一个超级大国没有底层的系统安全,将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并不意味着国产操作系统就非要从linux内核到界面进行100%地重复发明车轮,而目前中国的IT企业似乎除了华为等少数外,都没有本源性创新的能力,所以,能够在一个相对靠谱的linux衍生版本基础上再造和延续下去,也是不错选择。

目前国内有机构和ubuntu合作推出优麒麟,是一个汉化版和加强版,他有一些进步的地方,比如在推动和搜狗合作,搜狗输入法Linux版更好用。如果仅用在教学场景,有了易用输入法的ubuntu足够了,不过在大众消费和生活场景下,ubuntu还不足以推动大规模的应用,就像ubuntu在开发者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一样,在消费者或者企业领域需要找到一个稳定并持续改良的场景。

苹果公司当年在windows疯狂占据市场的时候,依旧能够依靠高端用户生存下去,如果国产操作系统要真正走下去至少需要在一个领域用户群获得成功,设计师群体、开发者群体、教师群体、家庭主妇群体都是很庞大的群体,就看国产操作系统的长期定位和战略。不清晰的定位是国内操作系统难以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因,这导致生态链无法建成,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外围开发的支撑。

个人认为,目前国产操作系统针对开发者群体和家庭主妇类小白群体更容易成功,一方面ubuntu上的开发工具基本上够用,另一方面小白用户群的电脑需求主要集中在QQ上。而像网游用户群则不是重点开发的用户群,设计师用户群就更别说了,他们更喜欢在mac上工作;而日常电脑办公群体往往离不开体验好的office、ppt、excel等微软系列办公软件,即便是有wps和永中等不错的国内office软件厂商,他们也没有精力和财力去在linux端做太多开创性工作。

我相信马化腾对于这个问题也考虑了无数次,事实上,对于小白群体,如果腾讯QQ和QQ空间的linux版本能够像windows一样拥有良好体验,那么,国产操作系统就很容易借助本地优势获取这些小白用户群,毕竟这样也同时让他们在IT投入上可以节省很多钱。小白群体、老年网民群体都是国产操作系统该重视的人群,但是如果腾讯对linux版本QQ始终不感冒,那么,国产操作系统在使用场景上只能去争取学生开发者群体了。

腾讯目前已经重新开始研发手机ROM了,但是还没有个人桌面操作系统的消息,国产操作系统除了需要腾讯的QQ外,事实上最需要腾讯两样东西:投资和设计人才。腾讯公司一年光投入在操作系统版权上的费用肯定不菲,当然这与大部分工作场景绑定windows有关,腾讯可能也忌惮自己涉入操作系统,还要应对用户各种场景的需求,这会让成本曲线变陡峭。但是,腾讯可以通过收购类似一些操作系统领域的公司,并且引入腾讯的设计体系和工程体系,当然,这前提是马化腾点头。

工信部找央视宣传号召大家用国产操作系统,不如做做马化腾的工作,让腾讯来涉足国产操作系统领域,指望用ubuntu简单改造就搞成国产操作系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这样的团队恐怕没有能力触达和改良操作系统的关键核心,距离所谓的国家信息安全就更遥不可及了。按照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实力和人才积累,差不多具备了在操作系统做一番事业的条件了,但是pc操作系统是在衰落阶段,这些巨头们未必愿意去冒风险。

目前,优麒麟的模式本质上只是替ubuntu做中国市场宣传,另外还免费帮助ubuntu开发中文市场应用,仅此而已,距离国产操作系统十万八千里。但是ubuntu的成功模式是国内对操作系统有想法的厂商可以借鉴的,ubuntu本质上是在抄袭苹果公司的系统,中国人在抄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照搬ubuntu的模式,只是谁来推动有实力的公司来做一件工程量巨大的苦逼事儿。

作者微信订阅号:itechsir

星期二, 05月 13th, 2014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照片相册类产品的盈利模式探讨

in

苹果公司网站的一句宣传语让我回味了很久,原文是“尽我们所能,只为世界留下更美好的印记”,我们来到这个星球这么久,真正能留下什么呢,创业者和工程师们为世界留下了美好的产品,大多数人却只能留下一种东西——照片。

过去大家都在热辩互联网思维,我在《互联网沉思录》中的观点是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条——Connect,照片作为眼球和大脑记忆的延伸而为人们保留下来最美好的记忆、最美好的自己、最精彩的瞬间。人们对照片无疑怀有巨大的热情,因为生活本身能给与我们太多触动。五一小长假刚结束,我就有意搜了下照片相册类产品的用户上传数据,原本以为新浪微博会收纳最多的生活热情、承载更多人的拍照需求,没想到查到的最恐怖数据来自QQ空间。在五一假期,QQ空间单日照片上传数突破5.1亿,这个数字说明了人们是如何地热衷于通过某种联系,挽留过去、分享现在并致意未来。

当我们在留住精彩瞬间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发现这个最刚需的照片相册类互联网产品却在中国一直没有出现很好的盈利模式,这是中国互联网近二十年没有真正突破的领域,照片和相册类产品大多数作为基础服务而存在,占用着海量的存储和流量资源,却始终无法产生直接盈利。

中国的instagram在哪里?怎么盈利?

我相信很多照片类、相册类的创业者都会说自己的产品为中国的instagram,但是,这些产品往往没有instagram最核心的社交基因,所以,大家要眼睁睁地面对一个现实:中国的instagram其实是QQ空间相册,只不过QQ空间的手机安装量足够大,腾讯可能认为不需要再把相册独立成一个app。

instagram现在并没有实现盈利,但已经在尝试一些应用内尽量不跳出的原生广告,在不破坏体验基础上进行试验。在我个人看来,instagram和QQ空间相册盈利模式可以是品牌广告、收费的更大存储空间、话题或主题活动、feed流广告这几个模式中的一个或几个。虽然两者现在都没有盈利计划,但是,巨大的流量和存储成本会逼迫他们迟早要想出盈利方式,而且还要做到保护好珍贵的用户体验,这也可能是互联网广告市场里最后一块肥肉了。

对于这类偏社交的照片相册类产品,增值服务是一种不破坏体验、没有侵入性的盈利模式,腾讯最擅长这招,facebook现在也在学习这招,这种在网游里常见的模式,在社交网络里也在不断证明其可行性。instagram如果用增值服务模式盈利,我个人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庞大的注册活跃用户规模是增值模式爆发的最佳产品场景。

对于照片类创业者,云存储的free+pro模式靠谱吗?

照片存储按常理讲是天然的云存储fre+pro模式场景,一个照片往往有5-10m大小,无论是用户手机存储,还是限定空间额度的云存储,对于那些自拍族和热爱旅行的人们来说,都是非常容易填满的,问题在于有多少用户真的原意为此付费?

中国网民更喜欢用免费的东西,到目前为止,在虚拟服务收费方面,腾讯做的是最牛的,但是腾讯是一家社交网络为核心基石的产品,照片类创业者不得不面对普通用户更喜欢和习惯于将照片上传QQ空间相册的现实。用户对照相工具类产品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就把你定位成照相机应用了,所以照相机应用和周边的创业项目盈利模式与相册类的差异还是会很大。

在这个模式的面前,不仅有QQ空间相册这座山,而且还有百度、腾讯微云、小米云等一些基础通用云服务,而这些大公司的云服务存储空间已经竞争到T级别,这是照片类创业公司所无法做的的。在我看来,这个模式可以作为备胎模式并行,但不能做串行,照片相册类创业者应该把这个模式当成一种防守,而不是进攻。

照片相册类产品的品牌广告和原生广告

品牌广告作为用户密集使用产品(也可称为牙刷产品)来说是最直接的盈利模式,只有控制广告的侵入性,并有好的广告落地点,品牌广告的盈利空间也会很大。对于camera360、美图****之类的照相类工具产品,品牌广告是很难逃避的盈利模式;对于QQ空间相册这样的社交相册而言,品牌广告不如原生广告。

照片相册类产品是天生的体验要求高的产品,照相工具类产品广告是工具使用者看,空间相册类产品的广告可以是用户自己看或好友看,前者适用于推送模式,后者更适用于浏览点击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广告和原生广告都比pc互联网增加了精准用户位置的参数,可以更加长尾化和精准化,这个足以让广告潜在的投放范围和规模达到一个很大的数量级。当然,这个广告产品的移动端特性不仅仅适用于照片相册类产品,而是更广泛的移动端广告投放特性。

写在最后:希望照片相册类创业者们根据自己产品形态和用户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特别提醒的是,谨慎进入企业端照片相册类的市场,看起来是一个易付费的用户群,但是,这不是他们的高频使用场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geming

星期一, 05月 5th, 2014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传承“互联网基因”:一家教育企业的“创造”与“颠覆”

22

文/柳华芳

金鑫,这个名字也许互联网圈的年轻朋友们并不是太熟悉,但是对学大教育大家一定都比较熟悉,学大教育是一家上市的专注K12的个性化教育公司(学大教育现在全国有1多名教师,营收达20亿左右),当年学大上市给人的感觉是惊讶,人们没有想到一对一模式居然也能做到上市,但是,他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金鑫。

金鑫似乎也对自己个人的知名度比较淡然,他的低调让人感觉他不像一个CEO,更像一个COO只有当人们去仔细梳理学大的历史之路后,人们才会明白,金鑫在学大教育的十几年发展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只有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才可以做到十年磨一剑的自始至终。

创业难,守业更难,学大教育早期合伙人有金鑫、姚劲波、李如彬三人,姚劲波是潇洒的投资人+顾问,李如彬在2008退出管理层,到现在还坚守在学大的一线的只有金鑫了,如果说三兄弟是创业人,那么,现在的金鑫便是创业人和守业人了。创业需要勇敢和敏锐,在市场机会中快速成长和壮大,创下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守业需要坚韧和变革,要在理念和市场变幻中不断颠覆自己,撒下自己走向基业长青的种子。

创业要趁早:早期在线教育的雏形来自于互联网人

2001,金鑫离开了老牌互联网公司-中国万网,那时候他24岁,现在看算是绝对的互联网老前辈了,那个时候应该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一年,金鑫开始做家教网站进行创业,家教网提供兼职老师或大学生、学生家长的信息共享平台,自己收取中介费,这种模式就是把线下家教中心的工作搬到了线上。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网站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目标用户的质量也会很高,他们的生意很红火,一时间占据了北京80%的中小学家教市场份额。

这是金鑫早期在线教育的尝试,这类网站在现代来看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没关系,这就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前进的力量,早期互联网创业者就是在电脑还没怎么普及的情况下进行着了不起的探索。姚劲波2005年创办的58同城分类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把各行各业的很多很多的类似家教网这样的需求集中到一个网站,现在58同城也成功上市

一次转型“突变”,成就一家上市公司

金鑫做家教网,和线下家教中介们相比,可以说是生产力级别的代际差距,在线家教网站解决了线下家教中心无法突破的师资和用户信息管理和信息流动困境,所以,他们是家教行业的变革者。当时的传统家教中介还是要靠到处贴纸条,在社区里贴给家长看,在学校里贴给大学生看,十分笨拙的生产方式,金鑫和他的小伙伴做家教网走出了一小步,却在家教中介行业算是一大步。

伟大的商业模式变革和产品创新大多数并非来自于多么天才的想法和预见性,而是来自于现实业务场景中的矛盾和冲突。金鑫在2004-2005年间做出了一项成就未来学大教育上市公司的战略变革,他大胆地开启了学大教育的线下教辅中心,让学大拥有了自己的稳定教师团队,学大从一个家教中心变身为一个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司。

拥有自己的师资力量,是学大教育历史性模式突变的起点,接下来,金鑫在公司运营中发现了新问题-走私单,也就是教师私下教学生,绕过了家教网,这激发出来学大教育的模式大创新,学大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模式诞生。于是,一个个学大线下教辅中心出现了,学大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但是,商业竞争总是很激烈,2007年时候已经出现很多新教育公司模仿学大的线下教辅中心,各地都有这样的公司出现。这时候,学大果断地引进了风险投资,在30个城市成立了分公司,建起一百多所学习中心,迅速占据了市场领导地位,并为上市做好了基础铺垫。

一次模式“裂变”,用互联网基因塑造了学大的护城河

2007年那个家教市场集体抄学大模式的时候,相信金鑫一定紧张,因为学大教育在当时并不算资本雄厚的,而当时的线下教辅中心模式的抄袭模仿壁垒非常低,一旦有教育巨头进入,学大教育就存在巨大的危险。虽然学大从过去家教网模式成功地升级成了线下线上整合,但是这一业务模式的深度还不够,没有构建出自己的护城河和防火墙。

这时候金鑫和团队的互联网基因发挥了作用,他们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有一对一模式都解决不到位或解决不了的痛点。于是学大团队研发出了一套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学生在接受辅导前,要先经过系统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匹配出合适的老师,并且可以根据测评为学生配备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学习管理师等精细地服务老师,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和难言之隐。恰恰是这套基础数据分析的系统,成为学大教育的护城河,这是模仿者所无法跨越的壁垒,也让这家民营教育机构变得异常性感和科技范儿。

一次自我“蜕变”,成就移动互联时代的颠覆

如果说有了金鑫的互联网思维,才有学大的教育软件系统和数据产品的护城河,那么,e学大则可以称得上金鑫对学大教育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颠覆。e学大是学大已经推出的一个跨pcmobilepad等多终端的整合线上线下的O2O智能辅导系统,它最大的颠覆来自于过去需要线下咨询老师或教辅中心老师来面对面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的很多问题变成了线上线下共同解决,完善的测试系统和自测系统能够让很多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大数据跟踪技术能智能监测到学生的薄弱点,进而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互联网技术只是工具,核心是教育思想和理念,金鑫敢于挑战自己现有模式的自我颠覆勇气来自于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坚持,没有思想就没有教育家。学大创造的ASPG教辅理念(A-评测,S-自学,P-定位,G-辅导)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完美呈现,而且在这一模式中还运用了互联网平台常用的free+pro的模式,软件系统是互联网软件,任何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免费注册使用,并不需要向学大支付费用,而pro部分提供辅助的老师指导和精确个性化辅导则需要付费后的授权签约的用户才能享受服务。

学大教育蜕变史给在线教育创业者的启示

K12教育行业是一个需要极大细心、耐心、善心才能做好并长久地做好一项事业。从金鑫的十多年创业之路看来,金鑫在这件事情上的追求和坚持应该是超越商业的,只有一个有教育家使命感和教育大情怀的人才能做出好的教育。一年做十件事儿容易,十年做一件事儿就非常不易,好的产品不是空想,而来自于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任何创新都需要真实场景。

也许在线教育不像纯互联网的同行们想的那样轻、快、爽。也许在线教育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需要把教育当做一个事业来做,不是当做一个事儿来做。也许你没有真正的一线教学经验,真的做不好在线教育。也许在线教育不是一项教育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沟通艺术,课堂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线教育还在路上。

geming

星期日, 05月 4th, 2014 未分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