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小妖风起,水浅王八多,相比电商、金融等商业领域,在线教育现在还是比较小的,K12在线教育因其特殊性更加不是一个最好的商业模式,但已经出现一些疯狂的投机客带来金钱至上的阵阵妖风。比如已经陷入融资困境的O2O教育平台疯狂老师近日就宣称要做直播,打造“网红老师”,生搬硬套直播、网红模式力求一搏,但这根本无法解决C2C模式的教育O2O企业本身的问题,同时所谓的直播模式和“网红老师”对K12教育益处不大,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想增加盈利途径,吸引资本注意,得到融资。
打造千万收入“网红老师”真的好吗?
其实,网红现象不是新事物,从芙蓉姐姐、天线妹妹到如今的papi酱,网红带来了很强的娱乐效应,但没有太高的社会价值。很多人为了高曝光率挖空心思、不断拉低底线,“网红老师”的概念炒作会给部分人高收入,但对教育本身带来更多的却是伤害。“网红老师”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他们更多的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极限炒作。
K12不是娱乐场,投机客容易误人子弟
互联网创新层出不穷,但往往都有合适的场景,对于高频的打车行为来说,C2C式的共享出行确实带来了很大的社会价值,但是,K12教育是一个低频、非标准化、试错成本极高的领域,C2C模式的教育O2O显然不是正确的场景模式。吸引一群大学生容易,但是,教学经验和学生成长关怀却是需要长时间积淀的,一个K12教辅机构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老师的数量,而是老师的质量和经验。
同时,每一个人的K12阶段都是不可逆的,老师质量对孩子们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也正是因为对师资力量的高要求,K12教辅从早期的C2C家教模式进化升级到如今的B2C式专业化一对一或小组模式。K12教辅行业已经走向了专业化、精细化、数据化、个性化的时代,而类似疯狂老师之类的教育O2O机构却在走向混乱和松散,过时的C2C模式装上一个O2O概念也照样还是一个被淘汰的过去时。
K12教辅看似简单,却非常不简单,老师也并不是教会孩子做题就可以,更需要专业教师来推动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老师往往需要长期跟踪和关注孩子的成长,从而对孩子和家长负责。K12教辅行业永远都会是一个重体验业务模式、利润不高责任很大的特殊行业,无论是谁,如果忽视教育行业的常识和敬畏,都会变成误人子弟的商业投机客。
勿把教育当娱乐,疯狂逐利是毒药
K12教育并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因为一对一和小组教学已经被验证是对学生最好的模式了,但是,越是效果好、客户体验好的教辅模式,他们的师资成本就越高,老师在每一个学生上投入的时间成本也越高。疯狂老师高调宣称打造千万收入“网红老师”,我看到之后颇为惊讶,自称是搞教育的,却不谈怎么教好学生,却大谈怎么老师发财致富,这真是一个行业的悲哀和堕落。
众多周知,打车软件Uber、滴滴都进行了大量的烧钱补贴市场行为,疯狂老师等教育O2O机构生拉硬拽地照搬过来,试图烧钱补贴来快速做大,但是,效果却不了了之。为什么呢?因为K12教育是很特殊的领域,学生和家长非常在意教育机构的专业性和口碑,疯狂烧钱只能吸引一些不太理性的家长,却无法大规模拉动用户增长,更无法保证用户粘性。
教育行业不是娱乐行业,疯狂逐利的网红模式不是创新是毒药,纵然有个别水平不错的“网红老师”,也根本无法解决K12阶段的复杂个性化需求,在教育专业上和用户体验上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我们在工作之余学习PS技术,“网红老师”模式也许是可以的,但是,面对严肃的K12教育,网红模式可以休矣,赚钱方式有很多,误人子弟的事儿要三思而行。
“网红老师”已走火入魔,投机者没有未来
生硬嫁接网红模式,无非是为了制造跟风效应,引导学生和家长的非理性选择,这种疯狂的营销往往会出现在一些培训类机构里,但对于K12教育来说,网红模式是行业的公害。网红具有极强的娱乐属性,用娱乐思维做教育是一件极其不靠谱的事儿,教师管理、效果评估、学生成长管理都是一片荒蛮。将网红这样昙花一现的市场热点当成救命稻草,不会带来真正的教学体验和质量的提升,反而是更加粗放化,上帝要毁灭一个人,要先让他疯狂,“网红老师”模式显然已经走火入魔太深了。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是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上学时记住的校训,一个优秀的教师从来不会寻求去成为什么网络红人,因为他们生命的最高荣誉是培养出让他们骄傲的学生。老师变网红,这不是社会进步,反而是社会堕落,优质高级教师是深耕教学的一线人员,而不是整天想着红的投机分子。
优质高级教师都是深耕教学的一线人员
刻意打造“网红老师”,为了商业利益而疯狂逐利,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儿,会让老师过度追求利益,不仅不会帮助教育行业,反而会破坏K12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教师尊严。最早的“网红老师”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他是一个失败者,生意上也许赚了不少钱,但自身的修为上却有失“老师”二字尊严,用商业诱惑试图扭曲教师价值观,“网红老师”模式不能再疯狂下去,既没有社会正向价值,也没有商业的未来。
正本清源,敬畏教育,方得大义
教育行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完全不同于消费业和服务业,K12教育的未来发展必然朝着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方向发展。信赖那些德高业精的好老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用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辅助创新,做好师资管理和教学管理,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未来方向。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逆的,每一个人都配得上好的教育,只有正本清源、敬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商业为中心,才能成就教育理想。K12在线教育关乎下一代的国民素质,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能做好,学生、家长、行业都不会欢迎疯狂投机者,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一线耕耘者。
文|柳华芳
智能手机江湖风云变幻,一款成功的产品可能成就一个品牌,一款失败的产品也可能让品牌陷入深渊,充满竞争的市场是精妙的生存游戏。
最近一年里,中国手机市场全面进入换机市场,众手机品牌纷纷走向高端化,不再过度纠结销量,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利润率。美学成为行业大佬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科技与美学的融合才能打造出好产品,好产品才能塑造用户忠诚度和品牌溢价。
在几年疯狂变大之后,小屏手机重新回归,努比亚的mini系列和苹果的iPhone SE将小屏之美重新塑造,让便携性、握持感、单手操作重新上位。小屏手机的回归是智能手机市场变化的一个积极信号,也让手机江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在手机圈,华为、vivo、oppo、努比亚都在讲自己的科技美学和工匠精神,但是,各家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华为更加中庸和商务气质,vivo和oppo更加贴合女性审美,努比亚更具文艺气息。
放眼望去,很多厂商都在一味模仿iPhone,造成了手机设计的严重同质化,让各家自我标榜的科技美学大打折扣。科技美学需要建立在设计可识别性基础之上,外形很多时候是很容易抄袭模仿的,但美学灵魂却是一种内在品位。你可以有钱、有水军、有技术高手、有强渠道,但是,你却很难做出有品位的产品,国产手机的洗牌最终还是一场美学品位之战。
努比亚是国产手机品牌中的异类,创始人里强是一个资深摄影迷,努比亚创立之初就带着文艺情怀而来,他们没有跟风抄iPhone,而是建立了自成一派的一套设计语言和美学逻辑。努比亚没有走价格战路线,一直坚持中高端,有着强烈可识别性的产品设计,并一直很重视小屏的mini系列。
当然,堆砌硬件是最容易的,但好产品却不是生硬的堆砌品,科技美学本身是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优雅和高贵并不是奢侈品堆砌,脖子上挂10斤黄金链子也只是个土鳖,内外兼修的气质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品位、知识、技术、经验一起打磨出来的。
大屏手机越来越主流化,而努比亚却一直坚持推出mini系列的小屏精品,近期更是喊出“小屏,你好”的有趣口号,笃定地做好小屏手机。事实上,努比亚在小屏手机上一直很用心,旗舰产品中都会有mini版,几乎是小屏旗舰手机里的独苗了,iPhone se的推出更是认证了小屏手机的一次产品回归。
努比亚Z9 系列是获得设计金奖的经典产品,努比亚在设计上已经独树一帜,小红圈home键、边缘触控技术、旗舰小屏等成为努比亚手机强烈的品牌识别。在众厂商将小屏手机视为小众需求之时,努比亚却坚定地用最好的技术和设计打造mini系列小屏精品,让小屏手机用户群享受到最顶尖的科技乐趣。
现在,我们发现小屏手机有着很忠实的用户群,努比亚也在坚守小屏手机创新中赢得了大量死忠粉丝,也展露了对小屏爱好者的社群关怀。小屏爱好者们发现还有这么一家用心的企业在关心自己的需求,心里自然是暖暖的,而努比亚不贪多求快、只要用户真爱的格调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能手机走向社群化的一个未来方向。
努比亚的今日成绩来之不易,在我看来,这不是营销胜利和资本胜利,而是独立思考精神的胜利。努比亚用自己的独立思考、社群关怀、设计文化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品牌,同时,还是一个有设计灵魂的品牌。这是值得中国手机行业认真探讨的话题,很多厂商和品牌在大众模仿潮中枯萎,努比亚却在看似小众的坚守和创新中崛起。
在4月19日,努比亚将发布重要新品,预热文案中出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漂亮是检验手机的唯一标准”两句别致口号,科技与美学再成主旋律。普通手机厂商在拼硬件参数,文艺手机厂商在讲技术创新和科技美学,在这个更重视精神生活的时代里,物理世界的冰冷远远不及精神世界的温暖。
在消费升级的大时代里,社群化、个性化、品质化是新消费主义的核心特征,国产手机必须抛弃盲目的跟风抄袭和市场排名虚荣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救中国。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中国手机行业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精神,需要更多的用户关怀,不要把科技美学当作营销口号,用心做产品,用心做设计,方能造就产品之美、品牌之美。
微信公众号:小芳 (柳华芳,互联网信徒) 独立思考改变中国